勸學篇第一

【君子曰:學不可以已。青、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;冰、水為之,而寒於水。木直中繩,輮以為輪,其曲中規,雖有槁暴,不復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繩則直,金就礪則利,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,則知明而行無過矣。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;不聞先王之遺言,不知學問之大也。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,生而同聲,長而異俗,教使之然也。詩曰:「嗟爾君子,無恆安息。靖共爾位,好是正直。神之聽之,介爾景福。」神莫大於化道,福莫長於無禍。】

我譯本

君子(有德之人)話︰「學習,不可以停止/到盡頭(這句即是學無止境之意)。青(靛藍色)、出自藍色,而比藍色出色;冰、原料是水,而比水更凍。要木材畢直,可以用拉繩(建足工具的黑斗線)的方法製作(加工),輮(揉化,即用火烤熱加壓,使之彎曲)造成車輪,它彎曲後的曲率可以做到如用圓規畫圓一般的圓潤,雖然日曬使之變得枯乾,也不會再變回挺直了,都是因輮這個加工過程做成的。所以木材用繩來協助加工就直,金屬打磨後則利,君子學問淵博而每日三省自身,則知對錯,從而行止有度,可無過錯了。所以,不登高山,不知天有多高;不臨深谿(溪谷),不知地有多厚;沒聽過先王(導師、領袖、教主)之遺言(留下的言詞、文章、理論),不知學問之大(廣博)。干、越、夷、貉(外族)之子,生而同聲(都是哇哇哭啼),長(長大成人)而異俗(風俗有異),教育方法的不同,使他們有這樣的差別。詩(經)中有言:『嗟爾君子,無恆安息。靖共爾位,好是正直。神之聽之,介爾景福。』(這裏保留原句,再在後加注譯文如下,你們這班自稱君子的契弟給我聽好了︰「稱得上真正君子的人,都是不求安逸。盡力做好本份,喜愛的是行正直之道。神明聽到了他的作為,自然會給予好福報。求的是上蒼的回報,不是帝王將相的回報啊!」)沒有神通強大過化道(對道了解透切,到達化境,即「无」的境界,這裏用「无」不用「無」,這兩字雖相通,但了解「道」和「炁」的意思後,便了解何以用无字),沒有福報比無禍更好。」

我所得所感

做個真君子好難,像詩經所說的偽君子就何止千萬;學而不倦,層層遞進才是進入君子之學的關鍵。

【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。吾嘗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;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也,而聞者彰。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君子生非異也,善假於物也。】

我譯本

我試過思考一件事,想了整天都想不通透,但是去求教於他人而學習的話,一下子便融會貫通了。我試過踮高腳遠望,但所見之物不如登上高山所見到般廣博。登高而招手,手臂沒有變長,而在遠處的人,也能看見我向他們招手;順風大叫,聲音不是變大聲了,但聽到的人卻變多了。借助馬力乖車的人,不是為了省腳力,而是為了出遠門;借助船隻的人,不是不會游水,而是不用濕身。君子不是出生特殊或是有異能之士,而是善於借力打力(人或工具)。

我所得所感

學而廣博,唯才(財)是用[唯財是用,我源出火鳳燎原,可能另有出處,不作稽考]。

【南方有鳥焉,名曰蒙鳩,以羽為巢,而編之以髮,繫之葦苕,風至苕折,卵破子死。巢非不完也,所繫者然也。西方有木焉,名曰射干,莖長四寸,生於高山之上,而臨百仞之淵,木莖非能長也,所立者然也。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。蘭槐之根是為芷,其漸之滫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。其質非不美也,所漸者然也。】

我譯本

南方有鳥,名叫蒙鳩(廣東音讀矇溝,國語讀méng jiū,即鷦鷯),以羽毛築巢,很有辦法,建於蘆葦叢,刮強風而蘆葦叢折斷,蛋破雛鳥死。鳥巢結構不是不好,只因所選之建地不好。西方有一種樹木,名叫射干,莖長四寸,生於高山之上,可生至百仞(同聖經中所使用的單位「肘」,即臂長)之深淵,不是木莖善於生長,而是所處之地所能成就。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(很直白了);白沙在涅(黑土),與之俱黑。蘭槐之根是為芷(白芷,可入藥),用滫(廣東音讀手,國語讀xiǔ,滫水(餿水),酸臭的洗(淘)米水)灌溉,君子不近,庶人不食用。不是它的肉質(品質)不好,而是其生長過程使人卻步。

我所得所感

有才幹之人,還是要懂得找個合適場所,才能發揮所長。

【物類之起,必有所始。榮辱之來,必像其德。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。怠 慢忘身,禍災乃作。強自取柱,柔自取束。邪穢在身,怨之所構。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,平地若一,水就濕也。草木疇生,禽獸群焉,物各從其類也。是故質的張,而弓矢至焉;林木茂,而斧斤至焉;樹成蔭,而眾鳥息焉。醯酸,而蚋聚焉。故言有招禍也,行有招辱也,君子慎其所立乎!】

我譯本

物種之起源,必有其根本。榮辱之由來,必由其行為品德所定。肉腐出蟲(蛆蟲),魚枯生蠹(廣東音讀都,國語讀dù,即衣魚)。怠慢都忘了自身的安危,禍災就要來了。遇到強硬的(人事)管束,自己要找到立身之地,遇到不理事務(柔弱)的(人事)管束,就要自己懂得約束。作邪穢之事,就是種下怨仇之因。只懂得添柴,火就要大了,只有平地,水就氾濫了。草木疇(同叢)生,禽獸成群,物以類聚。是故質(貨)的張(擴張),而弓矢至焉(獵人來打獵或作強人來搶);林木茂盛,代木的人就來了;樹成蔭,眾鳥就在這休息。醯酸(腐敗的食物),而蚋(廣東音讀銳,國語讀ruì,即[蚊滋仔](不明飛蟲的通稱),蒼蠅)聚集。所以有禍從口出,自取其辱的說法(詞語流傳),因此,君子要慎防自己所站(擁戴)之立場!

我所得所感

大、小圈子自古便有,不是今日始有之事,選對邊很重要,君子就是選了就不會改邊站(改了就是反覆小人,看諸葛亮的扶阿斗例子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),盡力讓自己的團隊勝出,所謂勝者為王,敗者為寇。

【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;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;積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聖心備焉。故不積蹞步,無以致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捨。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捨,金石可鏤。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蟹八跪而二螯,非蛇蟺之穴,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也。是故無冥冥之志者 ,無昭昭之明;無惛惛之事者,無赫赫之功。行衢道者不至,事兩君者不容。目不能兩視而明,耳不能兩聽而聰。螣蛇無足而飛,梧鼠五技而 窮。詩曰:「屍鳩在桑,其子七兮。淑人君子,其儀一兮。其儀一兮,心如結兮。」故君子結於一也。】

我譯本

積土成山,風雨就多(高山擋著水氣而積雲降雨);積水成淵(很深水的坑),蛟龍就在這誕生;累積善行,成為有德之人,而神明(仙人的智慧)自得(自然得到,自古傳說,德行圓滿之士,自有仙人到夢中指點成仙得道之法),就能到達聖人的領域了。故不累積蹞步(小步),不能成千里之行;不收集小河之水,不能成江、海。騏驥(廣東音讀奇冀,國語讀qí jì,即駿馬)一跳,不能達十步;駑馬(廣東音讀奴,國語讀lü,即劣馬)能跑十日,全因為鍥而不捨。放棄了從前的努力,腐朽的木頭也不能折斷;鍥而不捨,金石可鏤(廣東音讀漏,國語讀lòu,即雕刻)。螾(廣東音讀引,國語讀yǐn,即蚯蚓)無爪無牙,筋骨亦不強壯,但上食埃土(塵土),下飲黃泉(地下水),全因專心致志。蟹,八爪而二螯(大鉗),如無蛇蟺(廣東音讀繕,國語讀Shàn,即鱔)之穴,則無家可歸,因為個性急躁,只求現成的(我所知蟹是會自己打洞的,最小招潮蟹會打洞,可能只有絶小部分的品種會打洞吧?像是寄居蟹或是椰子蟹一類的,可能不會幹這樣的活吧?)。所以無立死志(不是求死的志向,而是死也不怕的決心)的人,無法笑到最後(笑到最後的人,當然是最終勝利者(得到成功之人),昭昭之明,解作破曉的光芒,寓意為看到希望的意思,也有人把[昭昭之明]中的昭昭譯作清楚明白,「明」譯作智慧的,但跟前言[冥冥之志]所呼應的[鍥而不捨]的精神,顯得格格不入,所以我覺得以希望之光來註譯比較配合前文後理);人做事不能做到惛惛(即全情投入,在功成之前不得休息的覺悟),就無法建立顯赫之功名。行衢道(廣東音讀渠,國語讀qú dào,即行錯路,歧路)者,到不了目的地,侍奉兩個主人的人,主人是不可能容忍他的行為的。眼睛不能同時看清兩件事物,耳不能同時聽清兩個聲音。螣蛇(廣東音讀騰,國語讀Téng,即中國古代相傳的神獸之一,傳說蛇過百載成螣,形象方面,有一說是長得像有著蝙蝠一般的肉翅的蛇,這是在遊戲界中常見的形象,另一說是蛇形而能吐霧成雲,並可騰雲駕霧而飛)無腳而能飛,梧鼠有五個技能(能飛卻不能直飛到屋頂,因為它是用滑行的,這不能稱作飛行,所以只會越飛越低;能爬樹而不能上樹頂,因為它太重了,小枝乘載不了它的體重;能游水不能渡過深谷;能打洞不能掩護身體;能走不能比人快),但飛行能力不及螣蛇。詩經有言:「屍鳩(也作鳲鳩,廣東音讀思溝,國語讀Shī jiū,即大杜鵑,又名布穀鳥)在桑林,養育七子(這句很難譯,鳥育子又跟這段的宗旨,專一志致,有甚為關係呢?但翻找資料時,說此鳥是一種仁慈的鳥,不但飼育自己的幼鳥,也餵養其他小鳥,而且無偏私,都會視如己出,如以保母視之,也不能說它的態度不夠專一了)。淑人(即賢人)君子,行為(做事)專一。行為專一就能讓心志有如打死結一樣,結實難解,不致懈怠。」所以君子結(結不是指結束或是繩結,而是指心志,這篇是勸學,所以暗指學習)於專一(全句解作君子學習應該專心志一)。

我所得所感

做事跟學習都必須專一才能有所成就。

【昔者瓠巴鼓瑟,而流魚出聽;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秣。故聲無小而不聞,行無隱而不形。玉在山而草木潤,淵生珠而崖不枯。為善不積邪,安有不聞者乎!】

我譯本

從前瓠(廣東音讀弧,國語讀hùg)巴(楚人)一弹奏瑟(廣東音讀室,國語讀Sè,撥弦樂器,形似古琴),水中的鱼就聚集起来聽;俞伯牙一弹琴(古琴,撥弦樂器),拉車的六匹馬都咧着嘴巴聽。所以即使聲音弱小,都會傳出被人聽到,再隱密的行動,都會留下蛛絲馬跡。有美玉的山,草木就會生長良好,深潭會孕育出珍珠,山崖也不會貧瘠(水能養蚌生珠的話,其包含的養份自然足夠供給在岸上的崖了)。做善事的人若不存邪念,怎會沒人知道!

我所得所感

真是好東西,哪怕別人不識貨

【學惡乎始?惡乎終?曰:其數則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;其義則始乎為士,終乎為聖人。真積力久則入。學至乎沒而後止也。故學數有終,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。為之人也,舍之禽獸也。故書者、政事之紀也;詩者、中聲之所止也;禮者、法之大兮,類之綱紀也。故學至乎禮而止矣。夫是之謂道德之極。禮之敬文也,樂之中和也,詩書之博也,春秋之微也,在天地之間者畢矣。】

我譯本

何謂學習的開始?何謂學的終結?用次序來說,由誦讀「詩經」是為開始,學好禮記即為結束(五經(本為六經,《樂經》已失傳)即為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,簡稱為詩、書、禮、易、春秋),大約是開始學做人(君子)為始,修好自身為結束的意思;用大義來說,則「為人民服務」(投身社會,士所指的是士大夫,即政府官員,無法推動政策的不算數,但現今社會,有財有勢的人也可以主導民心(看看科技產品或是宗教的魔力)的現實來看,政策的主導者,不一定是執政者了,當然,以正當性來說,一定視政府為首)為始,而成為聖人(民眾的榜樣)為終。學習時多練習,自然會懂(有所得)。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。雖然學習的次序有終始,但學習的意義則不可有一刻忘記。跟著做,是人,不依循,是為禽獸。因此,尚書的知識(從前王的言行)、都是執政的規範;詩經是心聲之歸結;禮記是法(約束的規範)制的基礎、律(執行規範、一般是指刑責的部份)例的總綱。所以學習禮記為終點,便知如何律己從法(不作律己以法是因為如法沒寫(如不可殺人)便不依的話,便成了笑話,道德是應該包含在全部學習內容之中的)。此謂道德之極(終極、至高)。禮記教道我們專重條文;樂經之中和(因經典而失,無法稽考,不知如何解譯,跟字面譯出來也只會似是而非);詩經、尚書,學問廣博遠大,用以治國安邦;春秋,細說大義,為君為臣之明鏡;都學會了的君子,就完備了立於天地之間的學問了。

我所得所感

荀子介紹要讀《禮記》、《樂經》、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春秋》五部。

【君子之學也,入乎耳,著乎心,布乎四體,形乎動靜。端而言,蝡而動,一可以為法則。小人之學也,入乎耳,出乎口;口耳之間,則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!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君子之學也,以美其身;小人之學也,以為禽犢。故不問而告謂之傲,問一而告二謂之囋。傲、非也,囋、非也;君子如向矣。】

我譯本

君子的學問是這樣的,聽了、記在心中、用身體實行、能從他的行止中看出品行。一言一行(端而言[問始說話],蝡而動[像蟲子一樣爬行般的細微動作]),都可以作為別人的榜樣。小人的學問是這樣的,聽了、只會用口說(而不行);口跟耳的距離,只有四寸,不足以榮譽於七尺之軀!從前學的是為了完備自己,自己完備了就要學習如何服務民眾。君子的學問,用以立身安命;小人的學問,以為禽犢(廣東音讀「讀」,國語讀dú,即牛)為了利益。因此,未問就答,稱為傲慢,問一件事,而回答二件或更多的事,稱為囋(廣東音讀讚,國語讀zá,即嘈雜,喋喋不休)。傲慢、不該,囋、不對;君子要如何處事,就在於此。

我所得所感

君子就要閒事莫理,少說話多做事為妙、為上。

【學莫便乎近其人。禮樂法而不說,詩書故而不切,春秋約而不速。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,則尊以遍矣,周於世矣。故曰:學莫便乎近其人。】

我譯本

學習最便利的是跟從君子(良師益友)。禮記、樂經,不需要說明,只要依樣畫葫蘆便可(禮樂都是修身之經典);詩經、尚書,細說世故、起借古鑑今的作用,但不切實際(世事每每變化,故事只能參考,不能對照現在,也不能透視未來,所以學起來有困難);春秋給與約制,而不束縛於人(所以學習要經由實踐才能知道對錯[可行與否],因為是人與人的交流,所以效果也因人而異)。用這方法來學習君子學問,專業又全面,又能現買現賣(合用於現世)。因此得到結論為「學莫便乎近其人」。

我所得所感

我所欲行之,良師益友難求矣。

【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,隆禮次之。上不能好其人,下不能隆禮,安特將學雜識志,順詩書而已耳。則末世窮年,不免為陋儒而已。將原先王,本仁義,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。若挈裘領,詘五指而頓之,順者不可勝數也。不道禮憲,以詩書為之,譬之猶以指測河也,以戈舂黍也,以錐餐壺也,不可以得之矣。故隆禮,雖未明,法士也;不隆禮,雖察辯,散儒也。】

我譯本

要學好如何做人(君子),讀(學習)經(六經)是最好、最快的門徑(第一版的譯文是「要快速學習,莫過於有明師指導」,但是配合上文下理,又好像不太咬牙(廣東話,即是齒輪相互不咬合之意),故再翻譯如上,保留第一版是好讓讀者多一個參考),之後還要重「禮」。上不修身(第一版的譯文是「上無明師」,這裏修身不是指KEEP FIT,而是得到學識或是能力),下不重「禮」,(第一版的譯文「又如何可以學得到學問呢?」,現在的譯本已不適用,所以刪去),頂多只能學到一些雜學技藝、胡亂解析詩書(這裏用詩書二字總括學問)之內容,進不得大道(這一整句用廣東話來說,大意為,做人又無料又口臭,怎會有運行呢?用書面語則是,為人沒學問又沒禮貌,何以走於士途,古時讀書人都想去當官)。即使研究到老,都是一知半解,更甚是全然落索。像以前的王(堯、瞬),本著仁義,也要依據「禮」來行事,才能成事呢。若拿著裘(皮草大衣)的領口,用五指來順著掃,毛順者,不計其數。不依據「禮」的內容,單用「詩書」的方略做事,就好像用手指測度河之深淺,或是以戈(一種有刃的長柄武器)舂(廣東音讀中,國語讀Chōng,即用棒槌打去穀殼)黍(這不是指玉米,而是指有殼的小顆粒,即五穀之代名詞),或以錐(開孔的工具)餐壺(製壺),這是不可能成功的。因此,重「禮」之人,雖未透徹禮的本質,也是法士(廣東話稱為讀書人,即是有禮貌、知進退的人,說人沒讀過幾年書,不單單是指他沒有多大學問,還包含他不懂禮貌的意思);不重「禮」之人,雖能言善辯,也只能當個散儒(即散人,平庸無用之人或是有才而不被重用的人)。

我所得所感

這段很淺白,很多句子都不用譯就可以了解大意,這段說「禮」的重要,即使你才比天高,沒禮貌的話,也不會被重用,正所謂出不了廳堂,掉了主人的面子;重用無禮之人,只會讓別人輕看主人沒看人的眼光或是已到無人可用之境地;但凡事有例外,是又分兩頭,精於用人者,無人不能用,無禮者也可以作逐客、激將、當黑臉、測度氣度等等多方用途;如果你覺得有人是沒用的話,你就不是個「精於用人」的人了。

古語有云,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,即是無論一個人如何才高八斗,也不敵合眾之力,現代一點的說,總有人可以取而代之,廣東話有句俗語說得好,「世界無話無左邊個唔得」,即是「世上沒有一件事,是沒有了某某便不能成功或做不好」的意思。如果自認才比諸葛,貌比潘安,卻總是得不到賞識,就試著收斂一下,當個有禮之人吧,或許你很享受現狀,也不算太壞。

這段感想多了點,不是因段意重要,而是自我反省,純粹有感而發,自古知易行難,不知進取也。

【問楛者,勿告也;告楛者,勿問也;說楛者,勿聽也。有爭氣者,勿與辯也。故必由其道至,然後接之;非其道則避之。故禮恭,而後可與言道之方;辭順,而後可與言道之理;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。故未可與言而言,謂之傲;可與言而不言,謂之隱;不觀氣色而言,謂瞽。故君子不傲、不隱、不瞽,謹順其身。詩曰:「匪交匪舒,天子所予。」此之謂也。】

我譯本

問是非的人,不要跟他說;用是非告狀的人,別問詳情;給你講是非的人,不要聽他的。為啖氣(這三個字是廣東話啦,文字要寫作拗氣)而來吵架的,不要跟他辯論。因此,講道理的人,就接待他;不講理的人,就要避開。因此,用「禮」恭謹的人,才可問他所為何來;言之有理,然後才可以跟他講道理(討論細節);啱嘴型(又是廣東話啦,也可說成啱傾、啱KEY,即是言順之意)然後才可暢所欲言(這三句可以用,「酒逢知己千杯少,話不投機半句多」來一言道破)。因此,未可攀談而談,謂之傲(慢);可講而說,稱之為隱(瞞);不看面色就講,稱之為瞽(廣東音讀古,國語讀gǔ,有盲人、愚蠢之意,這裏當然是後者)。因此君子不傲、不隱、不瞽,謹慎自身。詩經有言:「匪交匪舒,天子所予。(不緊張,不散漫,天子(王上)都嘉許)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我所得所感

君子代人接物的態度

【百發失一,不足謂善射;千里蹞步不至,不足謂善御;倫類不通,仁義不一,不足謂善學。學也者,固學一之也。一出焉,一入焉,涂巷之人也;其善者少,不善者多,桀紂盜跖也;全之盡之,然後學者也。】

我譯本

不是百發百中,不足以稱為射術精湛;千里蹞步(廣東音讀煃部,國語讀kuǐbù,古代指半步,現代經常以整數一步代表)不至(千里差一步就到),不足以稱為御術(駕車)了得;綱目弄不清楚,仁義沒有固定立場,即有厚此薄彼的情況,不足以稱為學問完滿(完滿所指的是學完、都學過了的意思,不是指精通這門課)。學者,牢固於學問。學了又忘了、放棄了,只是酒囊飯袋而已(一出一入,指入門學習,不久就覺厭煩離開去找下一門功夫去學之意);學到學問的只有少數人,學不到的為大多數,就如桀紂、盜跖(人名,相傳為古代的大盜)一般,淪為殘暴的人;全部學到盡頭,方能稱作學者。

我所得所感

這段說明何謂「工匠之心」。

【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,故誦數以貫之,思索以通之,為其人以處之,除其害者以持養之。使目非是無慾見也,使口非是無慾言也,使心非是無慾慮也。及至其致好之也,目好之五色,耳好之五聲,口好之五味,心利之有天下。是故權利不能傾也,群眾不能移也,天下不能蕩也。生乎由是,死乎由是,夫是之謂德操。德操然後能定,能定然後能應。能定能應,夫是之謂成人。天見其明,地見其光,君子貴其全也。】

我譯本

君子知道自己哪裏有所不足,是種美德,因此能改善、精進(精進是佛家用語,努力不懈以求進步之意),透過思考,從以理解自己身處的情勢,除去引致禍患的源頭。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思。乃至於愛好之物都盡摒棄,而心中只關懷天下蒼生。所以君子的心(信念)就有如磐石,權(力)利(益)不能傾(使之放棄),群眾不能移(改變),天下不能蕩(驅除)。信念生死如是,絶不動搖,稱為「德操」。人必需能做到「德操」,然後方能定(不會慌亂),能定然後能作出應變。能定能應,稱為成人。天地為證,大放光明,君子寶貴在於能掌握全局。

我所得所感

這段是第一篇總結,跟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同一道理。

我的本篇總結

這篇給了筍子所處時代他所推薦的讀物和他所期盼人應有的樣子,即君子,並舉出大量例子,說明當君子的重要性。

筍子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